
寶貝皮膚癢又紅? |
採訪╱施娟娟 |
寶寶長疹子是常有的現象,不過如果你家寶貝屬於過敏體質,而且長疹子的部位極癢,還不斷復發,那麼就要小心寶貝有異位性皮膚炎! 台大小兒皮膚科主治醫師戴仰霞表示,中央研究院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,台灣六到十二歲的兒童當中,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為5.28%,她表示,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會集中在嬰幼兒時期,因此她預估,在零到六歲寶寶這個族群當中,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約為10%,也就是每十個寶寶就有一個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。所以,爸媽們可得好好了解這個疾病喔! 異位性皮膚炎屬於遺傳性的體質,患者會對常見的東西產生過敏。一旦過敏導致病症發作,通常會有下列症狀: 1. 奇癢無比。 另外一種說法是,人體本身分泌的類固醇在白天的量較多(當人類面臨緊張或突發狀況時,身體會分泌類固醇這種物質,用來應付這些狀況),到了晚上,分泌的量減少,自然就會覺得比較癢。 戴仰霞醫師表示,癢是所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都會有的症狀,而其下的三個症狀中,只要具備了兩個情況,就可確定是異位性皮膚炎。 2. 特定部位出現紅疹。 一般來說,寶寶皮膚發炎初期會像長了一粒粒的痘子,或是有流湯流水狀況,如果一直沒有處理,皮膚會有結痂樣,並呈塊狀,且因長期搔抓而使皮膚變厚變硬。 3. 不斷復發。 4. 過敏體質。 皮膚起疹子就是異位性皮膚炎嗎? 戴仰霞醫師表示,在嬰兒期常見的皮膚疾病尚有脂漏性皮膚炎、嬰兒期溼疹與接觸性皮膚炎,這些皮膚疾病發作時,容易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,不過有一個最關鍵的辨別方式,那就是這些皮膚病很少像異位性皮膚炎般不斷復發。 嬰幼兒時期的脂漏性皮膚炎好發部位在臉、頭,也就是皮脂腺分泌較旺盛的部位,而且皮屑看起來會黃、黏,通常寶寶的脂漏性皮膚炎在四個月大之後就會自行好轉,假使四個月之後仍然有皮膚發炎現象,就要懷疑是否有異位性皮膚炎。 另外,當嬰兒的皮膚接觸到刺激物,就容易產生接觸性皮膚炎,包括嬰幼兒的口水、不當的皮膚保養用品等,對寶寶的皮膚都是刺激物。 怎麼治療呢? 戴醫師表示,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有多種病因與臨床症狀,因此治療方式會多管齊下: 有鑒於皮膚本身缺乏某些脂質,因此必須適度保養皮膚,加強皮膚保濕以及對抗外來細菌、感染源的能力。一般而言,尿素軟膏或是凡士林都可幫助皮膚建立良好的屏障。 通常,病情輕微者,就醫治療後,七到十天就可痊癒;中度病情者,三個禮拜約可痊癒90%;皮膚已經發生硬且厚皮狀態的嚴重患者則 須與 醫師配合三到六個月。 用類固醇真的不好嗎? 戴仰霞醫師表示,許多家長擔心類固醇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,要求醫師不要讓寶寶使用類固醇。但醫師強調,只要遵照醫囑,且不濫用類固醇,不必擔心產生副作用,尤其是症狀嚴重的寶寶,如果不使用類固醇,病症永遠處在好一半的狀態,就像火永遠滅不盡一樣,反而會更糟糕! 戴仰霞醫師表示,類固醇依效果共分為七級,通常臉與臀部使用的屬於極弱效;而手掌或腳底才可能使用到強效的類固醇,目前亦有專為嬰兒設計的類固醇用藥。再者,因為80%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屬於輕度病情,向小兒科醫師就診時,醫師開立弱效的類固醇即可控制病情。 假使寶寶的寶寶經常反覆發作,或是發作的面積很大,皮膚變硬、厚,就應尋找 皮膚科 醫師, 皮膚科 醫師會針對不同的皮膚部位、症狀與輕重程度,還有寶寶的膚質與氣候狀況來決定使用什麼樣的類固醇藥物。一般來說,非類固醇藥膏或藥劑較慢見效,一旦遇到病情嚴重者,通常需先使用類固醇控制病情。 戴醫師強調,擦藥的的時候只要輕輕地擦上薄薄一層即可,不要塗抹過多或用力按摩,同時只要遵照 皮膚科 醫師的醫囑,連續使用類固醇(中級以下)十四天通常不會有副作用,也不會經血液吸收而影響內分泌。使用類固醇會產生副作用通常是因為濫用藥物,或是未遵照醫囑使用,例如,把擦身體的類固醇藥膏拿來擦臉,那就危險了!另外,如果寶寶擦了類固醇而病情沒有改善,醫師也會考量使用其他類固醇產品或非類固醇產品。 資料來源:嬰兒與母親 |